△視頻制作:鹽阜大眾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季學根 李思遠 劉超
硝煙彌漫、炮聲轟隆,新四軍戰士們在槍林彈雨中浴血奮戰,“三打來安城”“半塔保衛戰”等戰火紛飛的場景栩栩如生地浮現在眼前……10月23日,鹽阜大眾報報業集團大型融媒體新聞行動采訪組到達安徽省滁州市來安縣半塔鎮,瞻仰了皖東烈士陵園,參觀了劉少奇在皖東紀念館、新四軍第二師紀念館、半塔革命紀念館,采訪了新四軍在淮南抗日根據地的戰斗故事。
來安是淮南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地區。作為全國19個抗日根據地之一,淮南抗日根據地由原皖東抗日根據地演變而來,它位于安徽省東部和江蘇省西部,東起運河,西至淮南路、瓦埠湖,北抵淮河,南瀕長江,津浦路縱貫其間。
皖南事變后,1941年1月下旬,新四軍第四、五支隊和江北游擊縱隊合編為新四軍第二師。“位于半塔鎮東北的大田郢,北有山巒、南部開闊,易于屯兵。這里曾是新四軍二師師部所在地。”來安縣新四軍歷史研究會會長朱峰松介紹。
抗戰時期,淮南軍民共殲滅日、偽軍2.5萬余人。新四軍二師也從最初東進時的一個3100多人的游擊支隊,發展為5萬多人的抗日武裝力量。在黨的領導下,二師及皖東人民建立了擁有17個縣級抗日民主政府,人口約330萬,面積達2.1萬平方公里的鞏固的淮南抗日根據地。
“抗戰時期,劉少奇、張云逸、鄧子恢、羅炳輝、譚震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皖東兒女與日、偽、頑大小作戰3400余次,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和人民群眾建立了深厚的魚水情誼。”朱峰松深情地說,新四軍和來安人民并肩作戰、共建家園的感人事跡,經過歲月的沉淀,已經成為來安最具特色的紅色文化,新四軍在血與火中熔鑄而成的“鐵軍精神”,更是指引來安人奮勇前行的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請輸入驗證碼